-
漳浦县:“中国县域经济调研基地”赋能招商引资与区域发展
2023年12月8日,“中国县域经济调研基地”授牌仪式在漳浦县融媒体中心举行,该县成为《中国县域经济报》在福建省设立的首个“中国县域经济调研基地”,也是目前福建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域。这一平台的建立,将为漳浦县优化营商环境、提升招商引资吸引力注入新动能,助力县域经济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实现新跨越。 一、国家级平台落地: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此次授牌仪式的举行,标志着漳浦县县域经济发展成效获得国家级媒体平台的认可。据《中国县域经济报》官网介绍,该报由经济日报社主管主办,是国内唯一专注县域经济报道的国家级综合性媒体,其设立“中国县域经济调研基地”旨在深入探索县域经济发展规律,总结推广先进经验,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与媒体服务。作为福建省唯一的调研基地,漳浦县将依托这一平台,加强与国家级媒体及经济研究机构的联动,为县域经济发展引入更多资源与机遇。 授牌仪式上,相关负责人表示,调研基地的设立是落实国家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具体举措,将通过实地调研、案例分析、政策解读等方式,深度挖掘漳浦县在产业升级、城乡融合、绿色发展等方面的实践经验,为全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样本。活动期间,与会人员还考察了漳浦县融媒体中心,对其在媒体融合、区域形象传播等方面的创新实践给予肯定,认为县级融媒体建设为县域经济宣传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。 二、区位与产业优势:漳浦获选的核心逻辑 作为福建省南部重要县域,漳浦县的区域优势与发展基础成为获选“中国县域经济调研基地”的关键因素。据漳浦县人民政府官网显示,该县地处闽南金三角南端,毗邻厦门经济特区和汕头经济特区,拥有天然深水良港,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。独特的区位条件使其在承接产业转移、开展区域协作中具备先天优势,近年来持续吸引电子信息、装备制造等产业项目落地,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。 在产业发展方面,漳浦县依托山海资源禀赋,构建了多元协同的产业体系。农业领域,该县培育了花卉、水果、水产等特色农产品品牌,通过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推动产业链延伸;工业领域,重点发展临港重化工业、新能源等产业,逐步实现从传统制造向绿色智能制造转型;海洋经济方面,凭借216公里海岸线和多个天然港湾,大力发展海洋渔业、临港物流及滨海旅游,海洋经济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。这些产业布局与福建省“十四五”规划中“强化县域经济特色化发展”的要求高度契合,为调研基地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样本。 此外,漳浦县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持续努力也成为重要加分项。近年来,该县通过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、推行“一窗受理”政务服务模式、建立重点项目跟踪服务机制等举措,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效率,为企业发展和项目落地创造了良好环境。据福建省商务厅公开信息显示,漳浦县在福建省县域营商环境评价中连续多年位居前列,其招商引资工作经验被列为全省优化营商环境的典型案例。 三、调研基地赋能:构建县域发展新引擎 “中国县域经济调研基地”的落地,将从多个维度为漳浦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。作为国家级媒体与地方实践的对接平台,调研基地将重点围绕三大方向开展工作: 一是强化政策与实践的深度融合。据《中国县域经济报》相关负责人介绍,基地将组织专家团队深入漳浦县开展专题调研,结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与县域发展实际,为当地提供产业规划、招商引资、城乡统筹等方面的定制化建议。例如,针对漳浦县临港工业发展需求,调研团队将结合“一带一路”倡议和福建自贸区政策,探索港口经济与产业升级的协同路径。 二是提升区域品牌与招商引资效能。依托《中国县域经济报》的国家级媒体平台,漳浦县的发展成果、产业优势和营商环境将获得更广泛的宣传推广。通过典型案例报道、专题访谈等形式,有效提升县域知名度和美誉度,吸引更多优质资本、技术和人才资源向漳浦集聚,进一步激活招商引资“强磁场”效应。 三是搭建县域经济交流合作桥梁。调研基地将成为漳浦县与全国其他先进县域交流的纽带,通过组织经验交流会、产业对接会等活动,促进区域间产业协作与资源共享。同时,基地还将推动漳浦县与高校、科研机构的合作,加速科技成果转化,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。 四、示范引领效应:福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样本 漳浦县成为福建省唯一的“中国县域经济调研基地”,不仅是对其自身发展成就的肯定,更体现了国家层面对福建县域经济发展的关注与支持。福建省在《关于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》中明确提出,要“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县域经济强县,打造特色鲜明的县域发展样板”。漳浦县作为福建县域经济的代表,其发展路径为全省县域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。 在区域协同发展方面,漳浦县的实践展现了县域经济如何通过区位优势承接产业转移、融入区域发展大局。例如,该县主动对接厦门产业链延伸,吸引配套企业落户,形成了“厦门研发+漳浦制造”的协作模式,为省内县域产业协同发展提供了参考。在绿色发展领域,漳浦县依托生态资源,探索“生态+产业”融合路径,推动滨海旅游与现代农业有机结合,其经验对全国生态型县域具有示范意义。 国家发展改革委在《关于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》中强调,要“支持有条件的县(市)建设县域经济发展先行区”。漳浦县调研基地的设立,正是这一政策导向的具体体现,未来有望通过系统性调研与成果推广,为福建乃至全国县域经济发展提供“漳浦方案”。 五、未来展望:以调研基地为支点撬动发展新空间 面向未来,漳浦县将以“中国县域经济调研基地”为契机,持续深化改革创新,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。据漳浦县相关部门介绍,该县将重点从三方面发力:一是深化产业升级,聚焦电子信息、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,加大技术研发投入,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;二是优化营商环境,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,完善要素保障,打造更具吸引力的投资创业环境;三是强化区域协作,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,承接优质产业转移,拓展发展空间。 调研基地的长效机制建设也将同步推进。《中国县域经济报》将与漳浦县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,定期发布调研成果,为地方发展提供智力支持;同时,通过媒体矩阵传播漳浦经验,助力其打造成为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的“福建样板”。 此次“中国县域经济调研基地”的设立,既是对漳浦县过去发展的肯定,更是对未来潜力的期许。随着调研工作的深入开展,漳浦县有望在产业升级、招商引资、区域协同等方面实现新突破,为福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书写更加精彩的篇章。 (注:本文部分内容参考自漳浦县人民政府官网、《中国县域经济报》官网、国家发展改革委官网、福建省商务厅公开信息等官方权威来源。)
2025-06-26
-
【2022年漳浦县招商】三明市 “园区枫桥” 治理:打造职工法律服务新标杆
三明市 “园区枫桥” 治理:打造职工法律服务新标杆 一、背景与试点启动 面对产业转型期劳动关系纠纷多发问题,2022 年三明市在三元经济开发区、建宁县经济开发区试点建设 “职工法律服务一体化基地”,创新 “园区枫桥” 治理模式,打造 “一站式” 维权服务平台,目标实现 “小事不出厂区、大事不出园区”。 (一)问题导向的制度创新 随着三明市制造业集群发展,劳动合同、工资薪酬等纠纷逐年上升,传统维权渠道存在流程长、成本高问题。基地建设整合工会、司法、人社、法院等资源,通过 “一基地四中心”(法援室、调解室、仲裁庭、劳动法庭),实现职工维权 “只进一扇门、最多跑一地”。 二、主要做法与机制创新 (一)多方联动构建服务矩阵 工会牵头统筹:市总工会拨付专项经费 10 万元,完善基地硬件设施,配备专职调解员、律师和劳动仲裁员,建立 “3+X” 工作团队(3 名固定人员 + N 个部门轮值); 部门协同发力:司法部门提供免费法律援助,2022 年受理咨询 120 件,代理仲裁诉讼 35 起;人社部门设立流动仲裁庭,案件处理周期缩短 40%;法院开通 “绿色通道”,实现简单纠纷当天调解、复杂案件快速立案。 (二)精准服务破解维权难题 针对企业用工不规范问题,基地开展 “法律体检”,为 50 余家企业审查劳动合同 2000 余份,纠正违法条款 300 余条;针对欠薪纠纷,建立 “预警 — 调解 — 仲裁 — 执行” 闭环流程,2022 年成功化解某电子厂集体欠薪案,涉及金额 200 万元,职工满意度达 100%。 (三)普法宣传前移预防关口 开展 “法律进园区” 活动,举办《劳动合同法》《工伤保险条例》专题讲座 10 场,覆盖职工 3000 余人;制作 “维权小贴士” 动画视频,通过园区公众号推送,点击量超 5 万次,从源头减少纠纷隐患。 三、成效与推广计划 (一)试点成效显著 截至 2022 年 6 月,两个基地累计受理纠纷 187 件,调解成功率 85%,仲裁周期缩短至 20 天,较传统模式提速 60%,涉诉案件数量下降 40%,企业用工合规率提升至 95%。三元经济开发区被评为 “省级和谐劳动关系园区”,经验获人社部调研肯定。 (二)全域推广与长效机制 三明市计划 2022 年底前在 9 家省级园区全覆盖建设基地,出台《“园区枫桥” 治理实施细则》,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和考核标准。未来将引入 AI 法律咨询系统,开发 “维权 e 站” 小程序,实现纠纷线上申请、证据上传、进度查询全流程数字化,打造 “智慧枫桥” 2.0 版本。
2022-06-13
-
【2022年漳浦县招商】泉州 178 个项目开工:1033 亿投资筑牢双轮驱动
泉州 178 个项目开工:1033 亿投资筑牢双轮驱动 一、开工全景:产业与基建的协同发力 2022 年 5 月,泉州市 178 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,总投资 1033 亿元,年度计划投资 275 亿元。其中产业项目 127 个(769 亿元),涵盖智能装备、半导体、新材料等领域;基础设施项目 29 个(194 亿元),包括特高压输变电、智慧物流中心;社会民生项目 22 个(70 亿元),涉及安置房、教育园区。 二、产业项目:强链补链与未来布局 智能装备产业园(洛江):投资 25 亿元,建设数控机床、工程机械研发生产基地,预计 2025 年产能达 40 亿元,吸引台湾友嘉等企业入驻; 石墨烯新材料项目(台商区):投资 15 亿元,建设 9 条生产线,产品应用于船舶防腐,预计打破国际垄断,年销售额超 20 亿元; 数字化卫浴产业园(南安):采用 “国企 + 龙头” 模式,盘活旧厂房,引入九牧等企业,目标年产值 16 亿元,税收 8000 万元。 三、基建与民生:城市能级与生活品质提升 北电南送特高压工程:泉州段投资 22.7 亿元,建成后提升电网输电能力 30%,年消纳清洁能源超 50 亿千瓦时,助力 “双碳” 目标; 惠泉片区改造:投资 40 亿元,建设 94 万平方米综合体,配套幼儿园、养老中心,惠及居民超 3 万人,提升城市 “东大门” 形象; 德化文化馆项目:投资 2.3 亿元,建设四大文化场馆,覆盖 80% 县域人口,成为区域文化新地标。 四、实施机制:“1+13+14” 模式与要素保障 项目采用 “主会场 + 分会场 + 现场” 联动机制,晋江安东园标准化提升项目通过 “腾笼换鸟”,1000 亩用地预计新增产值 21 亿元。同时,建立 “项目管家” 制度,为圆通速递福建总部等项目提供全流程代办,审批时限压缩 40%。
2022-05-23
有想补充的信息?点我投稿

- 联系我们
- 企业入驻
